437ccm·必赢国际2022-2023学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发布者:孙璐
发布时间:2023-12-09
浏览次数:809





滨 州 学 院


 


437ccm·必赢国际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情况报告

2022-2023学年)






二○二三年十月

目  录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1

2.通信工程本科专业......................................................................25

3.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41



专业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信息技术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信息技术行业特别是移动互联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发、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主动学习以适应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程实践和职业锻炼,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1: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能够有效运用工程知识和专业技术,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胜任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发、维护、管理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目标2: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工程实践中能综合考虑社会、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3:能够运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在多学科环境下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并能在团队或跨部⻔协作中有效沟通、协调和合作。

目标4: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积极适应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变化需要。

(二)专业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从事计算机行业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工程知识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中;

 1.2能针对具体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求解;

 1.3能够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具体工程问题的推演、分析;

 1.4能够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评价,并给出改进思路。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使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对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抽象化,建立模型对其进行正确表达;

 2.3能够认识到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可选方案,能够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模块或算法,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掌握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相关设计开发方法,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模块、算法设计;

 3.3能够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4了解计算机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的影响,并能够权衡复杂工程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完成系统设计、实现。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能够根据问题特性,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3能对实验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软件开发工具,包括对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了解计算机专业常用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资源、平台和工具,用于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5.3能够针对具体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计算机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分析和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能够评价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计算机应用领域复杂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计算机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具有合作意识,能与其他学科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胜任成员角色,独立或合作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9.3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团队负责人角色,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综合运用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方式,就计算机应用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就计算机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了解计算机专业当前国际研究前沿与产业状况,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能就计算机专业热点问题形成并表述自己的见解。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熟悉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计算机应用产品开发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2在多学科环境下,能够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能够了解计算机领域发展最新动态,能使用现代化工具获取各种新技术与新知识,能够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能够适应计算机领域发展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手段获取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理解、总结、归纳,适应行业发展。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于20046月,于20049月开始招生,是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6年列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核心专业)群,是滨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等项目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本专业与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训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共建。2019年列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滨州学院升本后首批开办的本科专业之一,办学历史较长,现已为社会培养了2940名毕业生,毕业生在人才综合素质、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工作精神、业务水平、协作精神都受到了好评,社会声誉越来越好,新冠疫情期间就业率高达89.4%。近几年来,本专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按照“夯实基础、突出应用与实用、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重要途径,不断深化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专业能力、就业创业、学科竞赛、考研深造等各方面均取得突出的成绩,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持续提高。

(二)在校生规模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799人,在校生年级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规模示意图

(三)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属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设置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学科基础选修、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实践环节等八大类课程(环节),八大类课程(环节)相互衔接,构成了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1.8%

具体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各类课程学分结构比例如表3所示。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具体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A、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A、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孙子兵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体育、军事理论等课程,共38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分7个模块开设,即:人文情怀、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沟通表达、审美素养、航空航天模块。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9学分。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模拟电子技术B、数字电子技术B、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实训、大学新生研讨课,共32.5学分。

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包括Web程序设计基础、Python程序设计,至少选修1门,3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编译原理等课程,共34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

包括Android开发技术基础、Java Web技术与应用、●JavaEE框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Android高级开发、平面设计、物联网导论、计算机专业英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器视觉导论、Linux操作系统、HTML5交互动画、计算机网络安全、深度学习基础、●航空大数据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至少选修14.5学分。

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

专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共3学分。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包括●Android开发创新创业训练、●Java web开发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

包括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听取学术报告或讲座、参与学术研究(含SRTP)、考取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术或创新成果、获得艺术或体育奖项、创业实践等,至少选修4学分(在第二课堂获得,不包含在总学分内)。

素质拓展课程

包括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助教助研助管、社会实践等,至少选修2学分(在第二课堂获得,不包含在总学分内)。

集中实践环节

包括军政训练与入学教育、生产劳动、毕业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移动互联项目实训1、●移动互联项目实训2、●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开发实战、●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共34学分。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课程类别与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学时

学分

课内

教学

实验

教学

其他

教学

课内

教学

实践

教学

合计

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通识教育

平台课程

必修

432

128

164

30

8

38

22.4%

选修

144

0

0

9

0

9

5.3%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

必修

464

120

0

27

5.5

32.5

19.1%

选修

48

0

0

3

0

3

1.8%

专业教育

平台课程

必修

448

192

0

28

6

34

20.0%

限选

80

112

0

5

3.5

8.5

5.0%

任选

80

32

0

5

1

6

3.5%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

必修

24

0

48

1.5

1.5

3

1.8%

选修

0

64

0

0

2

2

1.2%

集中实践

教学环节

必修

/

/

/

/

34

34

20.0%

选修

/

/

/

/

0

0

0.0%

总计

1720

648

212

108.5

61.5

170

100%

学分比例(%

/

/

/

63.8%

36.2%

100%

/


(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积极尝试、大胆实施,取得较好成绩。

 1.构建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如表4所示。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一览表

课程类别

具体课程

最低修读创新创业学分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

通过通识选修课程开设,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均可以通过选修通识选修课程中的“创新与创业类”课程。

2学分

创新创业专门课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Android/Java web开发创新创业训练。

5学分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

本部分设置了7门课程,共涉及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参与学科竞赛、听取学术报告或讲座、参与学术研究、考取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术或创新成果、获得艺术或体育奖项、创业实践等7个方面的实践。(在第二课堂获得)

4学分

合计

11学分

 2.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允许学生以超出最低修读学分要求的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选修课程。

 3.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有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教育领导小组,推动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规划、协调、组织与实施。多次聘请行业、企业工程师来院为学生做创新创业报告,分享学生、校友的优秀创新创业案例与成功经验,同时有效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的力量和积极性,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发展。通过不断理顺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关系,提高师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合力。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与青软实训、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注重三创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加强“三创”教育载体建设。积极举办学科竞赛,注重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发挥年级学生作用,“点、线、面”结合,形成了良好、帮、工作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SRTP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教师积极吸收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拟题目开展“三创”活动,提高学生“三创”能力;加大实验室开放,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室)、科研平台作用,开设相关创新课程和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创新实践、创业训练的条件。

 5.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每年有大批学生参与到“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近几年来的各类大赛获奖情况如表5所示: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一览表

学号

学生

姓名

竞赛名称

作品、项目名称

获奖

时间

获奖

类别

获奖

等级

1942110215

杜文臣

第十九届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智能手机程序设计

2021

省部级

二等奖

1934110607

牛学祥

2021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人工智能编程设计赛道

本科组-现场编程

2021

国家级

二等奖

1934110608

张崇文

2021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人工智能编程设计赛道

本科组-现场编程

2021

国家级

三等奖

1934110609

蒋兆斌

2021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人工智能编程设计赛道

本科组-现场编程

2021

国家级

优秀奖

1914110824

刘灵奇

第十九届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元场景化应用

2021

省部级

二等奖

1914110833

司志浩

第十九届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基于智能移动端的智慧校园应用系统

2021

省部级

一等奖

1914120806

刘文政

15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初赛

基于互联网+的只能宿舍

2021

省部级

三等奖

1914120806

刘文政

有人杯”第八届山东省物联网创造力大赛

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宿舍

2021

省部级

三等奖

2034110534

宋晓旭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List单词表

2022

国家级

一等奖

1914110534

徐延锐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汉字趣话

2022

国家级

一等奖

2014110415

赵旭冉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车自动驾驶系统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1934110617

张润泽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传承“汉”语言文化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407

孙奥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校园餐厅智能化综合服务系统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406

王昌辉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校园防疫辅助检测系统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437

姜永乐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照片时光机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1914110502

李梦茹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防疫信息管理系统

2022

国家级

优秀奖

2014110425

李文娜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水果智能识别分拣系统

2022

国家级

优秀奖

2134110401

郭佳宁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2022

国家级

一等奖

1934110607

牛学祥

第七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

华山论剑(本科组)

2022

国家级

团队三等奖

2142110111

崔啸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一等奖

2114110338

韩硕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1914110521

高硕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2142110110

陈鼎新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2142110213

李学文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2142110211

付道成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1914110528

郭澳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2134110514

李佳乐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Java 软件开发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14110329

苏志恒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14110303

黄莹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34110501

王安世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34110516

侯宇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34110407

宁若鹏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34110416

李向东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34110532

孙丰毅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34110527

孙健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415

赵旭冉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42110115

焦景钟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34110403

赵禹同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42110121

高琪明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Java 软件开发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421

张秋双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418

蔡靖雯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42110103

贺帅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34110509

刘颜祯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404

胡梦鸽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42110118

刘仁宝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134110526

王辛未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42110121

高琪明

2022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CAIP编程设计赛道

CAIP编程设计赛道编程技能普及赛(本科组)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42110121

高琪明

2022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CAIP编程设计赛道

CAIP编程设计赛道编程技能普及赛(本科组)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1934110617

张润泽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设计类)

匠心品质点亮中国制造之路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720

董宏威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运动式拍摄三脚架

2022

国家级

三等奖

2014110705

周晓妍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基于YOLO的社交防疫距离监控系统

2022

国家级

优秀奖

1914190713

刘海梦

2022年(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宿舍

2022

国家级

二等奖

2214110307

邱静远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国家级

优秀奖

2214110307

邱静远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一等奖

2114110338

韩硕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14110412

李乐翔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134110423

开梦缘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14110317

魏铭泽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114110303

黄莹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14110309

王雨婷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14110308

张文杰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34110519

于晓涵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42110122

孙永圣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Java 软件开发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014110406

王昌辉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34110611

孙玮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114110306

张彦雪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114110324

许亚平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14110332

欧瑞辉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134110432

张言阳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14110323

赵一鸣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34110507

许世杰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114110323

张梦月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14110306

朱德全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014110422

王雨谦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类

C/C++程序设计大学B

2023

省级

三等奖

2134110401

郭佳宁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信息通信工程实践赛道

2023

省级

三等奖

2134110420

张同印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信息通信工程实践赛道

2023

省级

三等奖

2134110412

卢梦璇

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大数据舆情检测系统与应用

2023

省级

二等奖

2134110412

卢梦璇

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大数据舆情检测系统与应用

2023

国家级

级三等奖

2114110313

于湘菲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人工智能应用:千铸“心”生,百淬焕“心”——后疫情时代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心电监测系统

2023

国家级

级二等奖

2234110512

高培志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动漫与短片:《食疗本草》小科普

2023

国家级

级三等奖

2234110507

许世杰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动漫与短片:医圣张仲景

2023

国家级

级三等奖

2242110115

赵燚帆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静态设计:《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2023

国家级

级优秀奖

2234110512

高培志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动漫与短片:《食疗本草》小科普

2023

省级

一等奖

2114110313

于湘菲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人工智能应用:千铸“心”生,百淬焕“心”——后疫情时代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心电监测系统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34110507

许世杰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动漫与短片:医圣张仲景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42110115

赵燚帆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静态设计:《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2023

省级

二等奖

2034110534

宋晓旭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软件应用与开发:Mindstream——一个分享知识与创意的博客系统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34110517

史文娜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静态设计:遇见•本草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34110503

李传华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静态设计:守学不拔皇甫谧

2023

省级

三等奖

1934110607

牛学祥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软件应用与开发:基于长河算法可视化开发平台的数量检测

2023

省级

优秀奖

2234110611

孙玮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数媒静态设计:中医养生

2023

省级

优秀奖

2142110223

李长龙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人工智能应用:防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2023

省级

优秀奖

1934110607

牛学祥

第八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

华山论剑(本科组)

2023

个人

国家级三等

2214110317

魏铭泽

2023 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 CAIP编程设计赛道全国总决赛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国家级

级一等奖

2214110412

李乐翔

2023 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 CAIP编程设计赛道全国总决赛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国家级

级二等奖

1934110607

牛学祥

2023 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 CAIP编程设计赛道全国总决赛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国家级

级三等奖

2214110413

李璐

2023 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 CAIP编程设计赛道全国总决赛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国家级

级三等奖

2214110309

王雨婷

2023 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 CAIP编程设计赛道全国总决赛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国家级

级三等奖

1934110607

牛学祥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一等奖

2214110317

魏铭泽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一等奖

2214110412

李乐翔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一等奖

1934110608

张崇文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14110413

李璐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二等奖

2214110309

王雨婷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二等奖

2114110303

黄莹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二等奖

2034110534

宋晓旭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14110418

顾梦圆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14110417

程昊然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编程设计赛道(CAIP-山东赛区

CAIP编程设计赛道(本科组)

2023

省级

三等奖

2134110407

宁若鹏

山东省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

山东省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网络安全赛道

2023

省级

三等奖

2034110534

宋晓旭

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

程序设计挑战赛(本研组)-Java

2023

国家级

一等奖

2234110611

孙玮

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

程序设计挑战赛(本研组)-C语言

2023

国家级

二等奖

2034110534

宋晓旭

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

程序设计挑战赛(本研组)-Java

2023

华东

赛区一等奖

2234110611

孙玮

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

程序设计挑战赛(本研组)-C语言

2023

华东

赛区三等奖

2214110412

李乐翔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本科组赛道

2023

国家级

一等奖

2214110317

魏铭泽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本科组赛道

2023

国家级

一等奖

2214110309

王雨婷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本科组赛道

2023

国家级

一等奖

2214110307

邱静远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本科组赛道

2023

国家级

二等奖

2214110413

李璐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本科组赛道

2023

国家级

二等奖

2214110418

顾梦圆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本科组赛道

2023

国家级

二等奖

2214110417

程昊然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本科组赛道

2023

国家级

三等奖

2214110317

魏铭泽

第十九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

大学组

2023

省级

三等奖

2214110412

李乐翔

第十九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

大学组

2023

省级

三等奖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重视对本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逐年递增,近四年共投入教学经费2071854元,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长,生均教学经费投入2831.56元,。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本专业的教学日常运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教学研讨、教学差旅、图书资料购置、学生活动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四年本专业教学经费总投入和生均教学经费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

5 近四学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年

专业教学经费总额(元)

生均教学经费投入(元)

2019

534195.1

2657.69

2020

519479.8

2534.05

2021

497172.9

2995.02

2022

521007.04

2831.56

四学年共投入

2071854.84


(二)教学设备

滨州学院437ccm·必赢国际建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实验中心”,拥有仪器设备2114多台套,各类实验室、微机室40个,设备总值达1242余万元,实验用房面积3463多平方米,设有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微机原理、软件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智能创新实训实验室20个专业实验室。2019年更新3实验室的采用云桌面技术的微机150台,本专业教学设备情况如表7所示,部分实验室内景如图2-5所示。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部分教学设备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设备值(元)

1

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

715400

2

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587318

3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1073000

4

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

548021

5

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

158299

6

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室

1267228.7

7

智能创新实训实验室

21933.5

8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实验室

967330

9

物联网工程实验室

843040

10

微机原理实验室

134011

11

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

2651967

12

物联网工程综合实训实验室

164000.00

13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67200

                

              图物联网工程实验室                    3 综合布线实验室


              

            图4 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室                  图5 智慧机场实验室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本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师德教育,形成了以德立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健康深入开展。学院多措并举致力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几年在师资建设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学院2021年引进博士1名,同时每年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或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二是积极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提升学历和业务能力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进修、访、企业顶岗锻炼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在教师进修、访学等工作提供政策的支持和便利。积极聘请兄弟院校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学或指导工作提升学院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本专业现有8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派出骨干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访学或单进修2-3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2-3人,每年加各种学术会议或技术培训20人次左右

截止202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9人,博士4人,平均年龄41岁。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位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教师1,具有工程背景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16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师德标兵3人、师德先进个人7人,多人在校级讲课比赛中获奖1人获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4人获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图  图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年龄比例图 

近几年来,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星火计划研究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级课题20余项,主持和参与教育部高教司和山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9项、市厅级及学校各类研究课题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为滨州市及周边地区开发软件60余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多教师获“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四)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培训教师、校企合作促进研发、校企合作开展就业等方式进行合作办学。重视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与青软实训、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9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情况如表8示。每年聘请企业工程师7-9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

依托学院

面向专业

1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山东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滨州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山东师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

济南达内软件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

滨州阳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

滨州市盛航软件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东营软件园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

山东浪潮优派科技教育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

洛阳德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

山东中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

滨州一点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

北京赢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6

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

山东北滨实业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8

北京课工场融合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9

德州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

江苏锐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1

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2

广东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3

山东滨航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4

哈尔滨昊天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5

西安美联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6

北京云安通航技术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7

山东隆泰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8

山东华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9

山东宏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信息化建设情况

1.滨州学院主要教学网站、平台包括:

1)教务管理系统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和学分制改革需要,学校购买了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并投入运行。该系统是以学校校园网为基础,服务于全校师生的办公、教学与学习。


8滨州学院综合教务系统

2)尔雅通识课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为加强通识教育和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校引进了尔雅通识课程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9尔雅通识课程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2020年春季学期为了抗击疫情,通过搭建CG、泛亚、PATU+新工科智慧云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18门在线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利用在线课程和网络平台实施了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深度融合,推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其中3门课程在省课程联盟平台运行,16门课程获批学校混合式教学课程。立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混合式学习研究课题1项,荣获省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学校线上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批校级优秀共享课程1门、校级优秀教学案例2个,推荐参评省优秀共享课程1门、省优秀教学案例1个。

3)图书馆网站

我们图书馆纸质图书185.8万册,电子图书124.6万册。近几年来,图书馆电子文献建设进展迅速,拥有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博硕论文、读秀学术搜索、AIAA航空航天、SpringerLink外文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等12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图书馆网站包含馆藏检索、电子资源、读者服务等模块。学生在校内可以免费下载各类电子文献,方便学生学习。图书馆网址:tsg.bzu.edu.cn


10滨州学院图书馆网站

 2.专业教学平台建设

本专业积极推进专业教学平台建设,依托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上建成了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主干课在内的在线课程,教学任务书、教案、课件、讲课视频等资料全部实现了信息共享,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效果明显。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于任务的Java设计在智慧树网络平台上线。同时,依托青软实训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达内科技TTS 网上教学系统,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构建面向本专业群的网络教学平台,一批系列在线课程正在研发中。本专业多门课程通过CG Online Judge平台实施教学,多门课程在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中通过在线实训、在线实验、在线考试等增大了学生平时学习监测与管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养成CG Online Judge平台如11示。


11CG Online Judge平台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本专业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航空内涵建设和“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借鉴国际工程教育OBE先进理念,针对IT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中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构筑人才课程体系。经过与多家企业合作办学,特别是与青软实训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以来,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专业课程体系共建,教材联合研发,课堂进基地和实训室、实训室进企业、模拟现场进学校、实训基地和双师队伍共建、学训同步的应用型人才办学之路,从而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为毕业生快速走向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深入挖掘每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和结合点,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初步形成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3.以专业认同教育为抓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多年来坚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建有完善的毕业生跟踪机制和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了“毕业生-在校生网络交流平台”,在校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络上与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交流,通过毕业生的切身体会以及他们的岗位工作细节、工作经验和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在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提高对专业的理解与认同;将新生专业教育嵌入到“大学新生研讨课”等课程中,通过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工程师等人员从不同角度的讲座讲述专业的发展前景、逐步引导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同;企业自学生一入学就参与学生的学习,企业工程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种教学环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企业工程师的授课、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对知识的理解。多年来形成的全方位、立体式、多方参与的专业认同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学习兴趣,塑造了本专业优质的学风。

 4.多措并举,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以信息技术行业和社会需求为背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导向,以职业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重视学生具有扎实学科与工程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从事相关职业的能力与素质。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性强、服务性强、知识更新快、社会需求大等特点,在学生培养上,通过实施创新学分、实施过程考核和提高平时成绩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外提供科技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等能力。逐渐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支撑、科技活动为拓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5.方改革,形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合力。一专业教学坚持基础与创新相结合,提升学生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素养。理论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注重创新思维和学生的能力教育,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还注重凝练及提出创新性教学方法,利于达到学生参与和互动的效果。二基础与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素养。二是在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前沿科技最新发展和成果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三是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稳步提高学生工程认知与应用素质。坚持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将学生能力培养拆解到不同的课程中,并最终的企业实训、企业开发实战等课程中进行总的实践,彻底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升学和就业工作,注重加强学生升学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社会广泛赞誉与认可。同时,注重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广开就业信息发布的途径,全力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多种形式的毕业生推介活动协助学生就业。

 1.毕业生就业率

 202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毕业生156人,考研升学17人,协议就业127人,未就业12本专业2023学生就业率为92.3%

 2.就业专业相关度

学院高度关注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和校友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查。依据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所做的《滨州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滨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率、专业相关度、月收入、满意度、读研率等方面指标均列各专业前茅,并不同程度的高于非211高校同类专业的平均值。

 3.毕业生发展情况

从毕业生就业跟踪数据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较好。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信息技术行业,单位主要为软件企业岗位主要为计算机程序员。综合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城市,从原来的分散,趋于向大城市和山东省内城市学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越来越高。

 4.就业单位满意率

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与反馈。采取向学生就业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理论水平、外语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敬业精神、组织纪律性等方面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以期更好的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近三年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3%以上。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水平、工作绩效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通过承办毕业生招聘会、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等途径,采取问卷调查或者现场走访的形式,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评价。从近三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教师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认可度较高。

 6.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学校不断提升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大批优质生源,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源质量稳中有升。202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春季高考)招生学生80人,录取率为100%报到率为98%;夏季高考招生计划数164人,录取160人,报到164人,报到率100%

毕业生就业创业

 1.具体措施

1)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工作。437ccm·必赢国际科学规划“三创中心”各分室建设,强化各分室的项目建设。吸收部分优秀学生作为骨干,组成兴趣小组,并按高年级到低年级形成梯队。同时整合各个大学生科技社团力量,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体系,广泛发动与动员,鼓励学生参与到相关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创业意识等的培养。

2)完善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管理与就业质量保障。先后出台了《滨州学院关于加强就业工作的意见》、《滨州学院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细则》等文件,实施副科以上干部、副高以上教师帮助困难学生联系就业岗位制度、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和系(院)就业工作每周一上报、每周一通报制度。

3)资源支持,跟踪扶持。在学生创业方面,20129月印发《滨州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开展创业帮扶活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孵化服务。

 2.2022届毕业生创业情况

因该专业应用型强、发展前景好,学生就业较好,2022届毕业生有1名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信息技术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础。山东省是信息技术产业大省,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印发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确定“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应用,构建泛在互联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高端软件”列为重点建设内容,现代高效农业中,提到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信息化”等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等五个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滨州学院作为黄河三角洲上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处于“黄蓝两区”交汇点,区域优势明显,理应有所担当。在此背景下,滨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大力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能促进本专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通过设置或调整专业方向构建多元化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的工具性特征凸显,许多岗位已经从早期的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转向选择那些计算机知识过硬又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才。面对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转变,需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适当调整,转变为兼顾培养信息维护、规划和IT营销人员等技能型、复合型IT人才,形成多规格、多服务层次的IT人才培养定位,提高了专业的社会适应度。

同时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涉航信息系统功能越来越复杂,系统开发和维护的人员也越来越多,涉航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有讲授,所以在2019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课程体系中增加了航空信息相关课程服务面向也从原来单纯的软件开发转入到包括涉信息系统内的信息系统维护、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这一调整也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2.专业建设与行业以及地方企业紧密对接,深度实施校企合作

要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计算机人才,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专业建设应该与行业和地方企业紧密对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与企业开展深度融合。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联合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获批50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深度融合日益形成。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仍需向OBE靠拢。

2)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

3)师资队伍仍需充实加强。

 2.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优化培养定位,使办学特色更鲜明适应国家航空和新工科领域发展,增设机器视觉、机场物流、航空大数据等航空课程模块,强化航空信息师资、设备等建设,将培养定位向航空信息领域调整,形成在航空信息领域的办学优势。

2)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以《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一流本科课程为引领,按照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完善前期已建在线课程,力争建成1-2门国家级、3-5门省级优质线上线下课程。

3)培养引进结合,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引进10名博士、2名高层次人才、5人在职取得博士学位,改善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通过校企合作、顶岗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派出教师到航空类高校和企业进修,打造航空信息教学团队。

4)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专业上水平、上层次,打造“双主体”育人模式。继续实施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师资等。与腾讯、上海豌豆等合作开展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建立网络安全工作室,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

5)改革教学模式,推进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全面实施学业导师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分类发展和全面发展。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监控、评价与反馈指导。完善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机制,创建一种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新模式。

6)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课程育人根据计算机教指委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结合培养目标和定位,通过课程体系矩阵图,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政治职业素养的培养细化到具体专业课程,明确在课程标准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覆盖,形成全员全课程育人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一、专业培养标准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信息通信工程领域从事通信网络、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航空通信等方面的工程设计、研发、调试、运行维护及业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能应对未来挑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工程实践和职业锻炼,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1: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具备发现、研究与解决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2: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能运用现代工具从事通信工程领域的系统设计、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现场管理等工作;

目标3: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社会、法律、健康、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环境下完成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项目;

目标5: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跟踪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本专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具备通信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工程问题的表述。

 1.2能针对具体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求解。

 1.3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通信工程领域具体工程问题的推演、分析。

 1.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使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3能够认识到解决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可选方案,能够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掌握解决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相关设计开发方法,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能够针对特定的通信工程领域任务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

 3.3能够进行通信系统设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4系统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基于科学理论并采用科学方法调研、分析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能够根据问题特性,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3能够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与使用合理的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对通信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并理解所用工具和技术资源的局限性。

 5.1了解通信工程专业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信息资源、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用于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5.3能够针对具体对象,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够分析评价通信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通信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通信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通信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体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角色,能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9.2能够在团队中承担团队成员角色或负责人角色,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10.沟通:能够就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就通信工程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了解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状况,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就通信工程专业问题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通信工程相关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掌握通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通信工程实践中,考虑经济和管理因素,并能应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本专业发展的能力。

 12.1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行业及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通信工程专业2007年设置,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117月首届学生毕业,至今已有13届毕业生,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18人。经过多年发展,本专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项目培育建设专业、校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滨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专业。

专业按照工程认证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专业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和较强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三年的学生考研录取率达34.4%。专业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得到了好评,社会声誉越来也好。

(二)在校生规模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210人,在校生年级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1通信工程专业在校生规模


(三)课程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所属主干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设置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等五大类课程(环节),五大类课程(环节)相互衔接,构成了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32.4%。具体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各类课程学分结构比例如表2所示。

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具体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孙子兵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体育、大学IT、军事理论等课程,共39.5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分7个模块开设,即:人文情怀、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沟通表达、审美素养、航空航天模块。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9学分。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管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大学新生研讨课等课程,共35.5学分。

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包括电路理论A、电路理论B、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A、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B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至少选修7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共22.5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

包括MATLAB程序设计与应、Python程序设计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息论与编码、光纤通信、移动通信、通信网理论、卫星通信、导航原理与系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机器学习算法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结构、文献检索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至少选修17.5学分。

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

专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共3学分。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包括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与创业实践、物联网终端创新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

包括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听取学术报告或讲座、参与学术研究(含SRTP)、考取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术或创新成果、获得艺术或体育奖项、创业实践等,至少选修4学分。

素质拓展课程

包括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助教助研助管、社会实践等,至少选修2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

包括军事技能、入学教育、劳动教育与实践、毕业教育、程序设计实训、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毕业实习、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通信系统仿真、网络工程综合实训、无线技术综合实训、承载网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共34学分。


2 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类别与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学  时

学  分

课内

教学

实验

教学

其他

教学

课内

教学

实践

教学

合计

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通识教育

平台课程

必修

448

144

164

31

8.5

39.5

23.2%

选修

144



9


9

5.3%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

必修

528

88


33

2.5

35.5

20.9%

选修

104

16


6.5

0.5

7

4.1%

专业教育

平台课程

必修

304

80

16

20

2.5

22.5

13.2%

限选

152

80


9.5

2.5

12

7.1%

任选

72

32


4.5

1

5.5

3.2%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

必修

24


48

1.5

1.5

3

1.8%

选修


64



2

2

1.2%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必修

/

/

/

/

29

29

17.1%

选修

/

/

/

/

5

5

2.9%

总计

1776

504

228

115

55

170

100.0

学分比例(%

/

/

/

67.6

32.4

/

100

(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通信工程本科专业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积极尝试、大胆实施,取得较好成绩。

1.构建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

3 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一览表

课程类别

具体课程

最低修读创新创业学分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与创业实践和物联网终端创新设计。

5学分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

本部分设置了7门课程,共涉及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参与学科竞赛、听取学术报告或讲座、参与学术研究、考取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术或创新成果、获得艺术活体育奖项、创业实践等 7 个方面的实践。(在第二课堂获得)

4学分

合计

9学分

2.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允许学生以超出最低修读学分要求的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选修课程。

3.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鼓励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然后,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经验等方面,开展交流,加强校内教师间的互助合作。同时,选聘具有创新创业经验和学术背景的企业技术骨干,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依托实验中心,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安全、电子基础和物联网等实验中心的资源,从基本技能、行业技能、创新创业、职业素养层次,逐步建设完善通信实训资源。此外,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5.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上述条件的保障下,学科竞赛取得了一定成绩,近三年的获奖情况如表4所示。

4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级别

等级

获奖者姓名

获奖

时间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省级

一等奖

孔医缘

周晓妍

2023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省级

二等奖

温明哲

刘蕊

2023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省级

二等奖

周洋

刘中尚

2023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省级

二等奖

林炜涛

于湘菲

2023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省级

三等奖

颜克星

董宏威

2023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省级

三等奖

李雨璇

冯梦瑶

2023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张同印

孔萌

2023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第十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国家级

优胜奖

孔医缘

周晓妍

2023

千铸“心”生,百淬焕“心”——后疫情时代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心电监测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二等奖

于湘菲

宋祥骏

韩硕

2023

数字信号处理综合实验教学仿真平台实现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三等奖

徐铭泽

周晓妍

董宏威

2023

千铸“心”生,百淬焕“心”——后疫情时代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心电监测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二等奖

于湘菲

宋祥骏

韩硕

2023

数字信号处理综合实验教学仿真平台实现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二等奖

徐铭泽

周晓妍

董宏威

2023

智能空气净化树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王常乐

由舒琪

2023

油箱卫士——智能油箱防盗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董宏威

李民慧

王永图

2023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省级

一等奖

温明哲

周晓妍

2022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省级

二等奖

陈香君

高群

2022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省级

二等奖

林炜涛

孙艺玮

2022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吴成明

孙雨飞

2022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宋祥骏

陈明灿

2022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第九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省级

三等奖

潘文凯

郑开源

2022

智能听诊系统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二等奖

温曹政

王明玥

孔萌萌

20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区CT图像分割

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王嘉琦

潘文凯

张朕州

2021

基于Andriod的智能垃圾分类APP

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三等奖

杨丽萍

任雅楠

孟家琛

2021

太阳能鱼塘自动控制系统

有人杯”第八届山东省物联网创造力大赛

省级

二等奖

周晓妍

李子悦

孔医缘

冯莉君

2021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重视对本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近四年共投入教学经费元,生均教学经费投入2831.56元,主要用于本专业的教学日常运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教学研讨、教学差旅、图书资料购置、学生活动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四年本专业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如表5所示。

5近四年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年度

专业教学经费总额(元)

生均教学经费投入(元)

2019

465095.75

2657.69

2020

407982.05

2534.05

2021

536108.58

2995.02

2022

615417.6

2831.56

四年共投入

2024603.98

(二)教学设备

滨州学院437ccm·必赢国际建有计算机与通信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使用面积34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2100多台套,固定资产达1200余万元,建有较为完备的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电子电路、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技术、中心机房、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信号与系统、物联网工程、传感器原理等实验室。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飞行技术、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等专业开设实验课程,平均年开设实验项目400余个,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通信工程专业相关实验室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3.11万元。20175月,与中兴协力校企共建两个实验室,分别为数通接入实验室和承载实验室。20216月,与中国联通滨州市分公司,联合共建实验室。现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验室一览表如表6所示。

6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院系

专业

1

电子电路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2

通信原理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3

信号与系统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4

光纤通信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5

移动通信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6

创新创业实训室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7

传感器原理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移动通信实验室                   图通信原理实验室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与院系多措并举致力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通过组织教研室内部研讨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然后,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参加进修、培训和会议,提高教师认识水平。其次,积极与企业工程师和行业专家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自身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截止2023年,通信工程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专任教师中,50岁及以上1人,40-508人,30-401人。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位和学缘结构相对合理。

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市厅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方面,获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华东赛区一等奖1项、华东赛区二等奖2项,滨州学院实验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等。

 2022-2023学年,学院选派专业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1人,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四)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通信工程专业现建6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滨州市、山东省济宁市、北京市等多个地区。通信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各自优势,把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理论教育与以实践能力、实际经验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基地的建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帮助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增强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如表7所示。

7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

院系

面向专业

1

中兴协力(山东)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2

南京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3

济南达内软件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4

山东滨航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5

山东华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6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

437ccm·必赢国际

通信工程

(五)信息化建设情况

1.滨州学院主要教学网站、平台包括:

1)教务管理系统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和学分制改革需要,学校购买了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并投入运行。该系统是以学校校园网为基础,服务于全校师生的办公、教学与学习。


4滨州学院综合教务系统


2)尔雅通识课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为加强通识教育和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校引进了尔雅通识课程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同时,专业也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并利用线上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


5尔雅通识课程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6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资源平台


3)图书馆网站

我们图书馆纸质图书187万册,电子图书124.63万册。近几年来,图书馆电子文献建设进展迅速,拥有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博硕论文、读秀学术搜索、AIAA航空航天、SpringerLink外文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等12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图书馆网站包含馆藏检索、电子资源、读者服务等模块。学生在校内可以免费下载各类电子文献,方便学生学习。图书馆网址:tsg.bzu.edu.cn



7滨州学院图书馆网站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本专业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深入研究社会和岗位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同时,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通过不断探索、改革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培养机制和特色:

 1.围绕学校定位,面向行业需求,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框架,指明人才培养路径。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从社会需求出发,联合行业企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发展通才教育,扩展适应面,拓展就业口径,对专业主干和核心课程设置进行重组和整合,提高综合化、系统化程度,实现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小型化和模块化,优化课程结构,重构课程体系。

 2.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持续加强课程建设。以信息技术行业和社会需求为背景,从学生实际就业岗位和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手段,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掌握数理知识和通信理论知识,并依此能够适应数理分析、计算机开发、研究方法应用等课程。同时,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构建能够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构建教学效果质量保障制度。为保障教学质量,注重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制度。通过修改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与反馈机制等举措,构建专业建设保障体系。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下,对课程体系、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等进行规划、指导和审核。

 4.加强工程训练,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重视学生具有扎实学科与工程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从事相关职业的能力与素质。充分利用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开展创新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共建专业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积极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坚持基础与创新相结合,提升学生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素养。全方面开展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外提供科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等能力。通过各种举措,形成了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和求创新的培养体系。

 5.大力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保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的师德行为和从教行为。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根据专业定位与特色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引导教师在职进修与培训。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打造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吸引企业工程师进入学生课堂,使工程师深入专业教学一线,承担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课程的指导等,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6.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依据“校企共建共享资源、产学研融合创新、互惠互利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工学交替、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推进深度共建,与企业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实践实训平台以及就业指导等。

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2023届通信工程专业共有毕业生29人,就业率为89.7%

 2.就业专业对口率

通信工程专业2023年毕业29人,其中24人专业对口,对口率为82.8%

 3.毕业生发展情况

 2022届通信工程专业共有毕业生29人,其中考研升学10人,考研升学率为34.5%,协议就业3人,签订劳动合同就业10人,西部计划3人,未就业3人。

 4.就业单位满意率

 2022届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水平、工作绩效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情况普遍表示满意。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从调查结果来看,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认可度较高。

 6.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2023年通信工程专业计划招收60人,实际录取数为60人,第一志愿录取数均为56人,实际报到58人,报到率为96.7%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对学生升学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支持学生就业和创业。

 1.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在校大学生传授创业经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

 3.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报滨州学院SRTP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按照学校关于就业创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成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5.组织毕业生参加校内外招聘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就业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20232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2022年通信业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通信行业运行整体向好,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电信业务量保持增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到2025年全球5G连接数量将达14亿个,未来15年间,5G将为全球经济增加2.2万亿美元产值。行业融合应用加快创新,在助力疫情防控、服务民生、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的稳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目前,我国已将5G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升到战略层面,2018年发布的《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显示,到2030年,5G技术有望在国内直接创造3万亿的经济增加值,带来近2000万个直接或间接就业机会。随着5G进一步建设完成,5G人才需求量暴增。根据安永与华为联合发布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到2025年,ICT(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人才数量缺口将超2000万,整体供需缺口呈持续扩大的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人才供给不足情况突出。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山东规划了“十强”产业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时也是滨州市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航空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在该背景下,滨州学院通信工程专业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围绕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紧密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围绕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移动通信应用、终端和运营商、原器件及材料、传输网络等领域要求,精心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满足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积极应对行业发展。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需要达到要求,掌握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等相关技术,具备应用开发以及设计的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主要围绕教学任务开展,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零散,课程建设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深度不够。

2)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不够。授课方法以讲授为主,缺少对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课程思政的效果有待提升

3)师资队伍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和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较低。

 2.对应措施

1)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

现已建立基本校企合作关系,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后续工作中,一方面继续加强沟通,建立长效机制,对教学质量做出有效评价并反馈到教学中;另一方面,将继续加大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充分吸收企业的优势资源,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并将其转换为高水平建设成果。同时,校企双方定期进行沟通和反馈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组织教师深入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重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将工程教育的理念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中。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此外,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实际应用等因素,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3)努力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尤其是引进高水平人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同时,通过在职攻读博士、访学和进修等方式,挖掘自身潜力,促进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物联网工程

一、专业培养标准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物联网应用相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较强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应对未来挑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在物联网应用相关行业,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发、测试、运维、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程实践和职业锻炼,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1: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物联网专业知识,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在多学科环境下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胜任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发、测试、运维、管理等工作。

目标2:掌握物联网工程技术相关标准、规范、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并能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

目标3: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社会、法律、健康、文化、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能坚持公共利益优先。

目标4: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能够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和物联网应用相关行业的发展变化。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其用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

 1.2能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具体工程问题进行建模并求解;

 1.3能够利用物联网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理、分析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4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建立模型并正确表达;

 2.3能认识到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方案,并能够借助文献研究等方法寻求替代的解决方案,分析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物联网软硬件模块或应用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掌握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相关设计开发方法,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能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各个层次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定需求,完成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模块设计;

 3.3能够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4能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制约因素,论证方案可行性。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安全实施,正确地对实验数据采集、分析与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运用文献研究等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能够根据物联网应用领域感知、接入及处理应用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的特点,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正确地采集数据,安全地展开实验;

 4.3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了解物联网专业常用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软硬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和工具,用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5.3能够根据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定需求,开发或选用适用的现代工具,完成工程问题的模拟与预测,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使用专业相关的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本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能够知晓物联网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够基于物联网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物联网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能够评价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物联网应用领域复杂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物联网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物联网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物联网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的意义,能与其他学科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胜任组织、协调与指挥等不同角色的工作。

 10.沟通:能够就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就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并能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了解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就物联网专业问题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物联网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问题;

 11.2在多学科环境下,能够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维和意识;

 12.2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对物联网技术问题的理解、归纳、总结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等,能够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手段获取知识,适应行业发展。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于2014年,于20149月开始招生,2016年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一起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4年开始招生以来,学生培养质量较高,在学科竞赛、考研、就业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绩,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的认可度。本专业目前共有六届毕业生共244人,其中2018届毕业生34人,2019届毕业生40人,2020届毕业生31,2021届毕业生37人,2022届毕业生58人,2023届毕业生44人。六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100%97%95%97%75%;六届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分别达到31.1%,位列全省相同专业前茅。本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次获奖,在2022-2023学年获得国家三等奖2项,省二等奖2项,省三等奖9项,省级优秀奖21项。本专业2023年实际招生人数42人。

(二)在校生规模

物联网工程专业现有在校生168人,其中202057人、202138202231人,202342人。在校生年级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1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校生规模

(三)课程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设置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等五大类课程(环节),五大类课程(环节)相互衔接,构成了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2.4%

1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具体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A、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A、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孙子兵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体育、军事理论等课程,共38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分7个模块开设,即:人文情怀、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沟通表达、审美素养、航空航天模块。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11学分。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程序设计基础、大学新生研讨课、工程管理等课程,共35.5学分。

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包括Python程序设计、MATLAB程序设计课程,至少选修2.5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通信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共33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

包括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基础、大数据技术基础、Flink实时大数据处理、物联网专业英语、物联网控制技术、移动平台应用开发技术、图像识别及其机场应用等课程,至少选修13学分。

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

专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A、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A,共3学分。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包括物联网产品设计与创新、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创业课程,至少选修2学分。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

包括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听取学术报告或讲座、参与学术研究(含SRTP)、考取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术或创新成果、获得艺术或体育奖项、创业实践等,至少选修4学分。

素质拓展课程

包括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助教助研助管、社会实践等,至少选修2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

包括军事技能、入学教育、劳动教育与实践、毕业教育、专业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毕业实习、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表面缺陷智能检测实训、物联网工程项目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共31学分。


2 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类别与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课内

教学

实验

教学

其他

教学

课内

教学

实践

教学

合计

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通识教育

平台课程

必修

432

128

164

26.5

11.5

38

22.4%

选修

176

0

0

11

0

11

6.5%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

必修

512

112

0

32

3.5

35.5

20.9%

选修

32

16

0

2

0.5

2.5

1.5%

专业教育

平台课程

必修

432

192

0

27

6

33

19.4%

限选

96

64

0

6

2

8

4.7%

任选

64

32

0

4

1

5

2.9%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

必修

24

0

48

1.5

1.5

3

1.7%

选修

0

64

0

0.5

1.5

2

1.2%

集中实践

教学环节

必修

/

/

/

/

32

32

18.8%

总计

1768

608

212

110.5

59.5

170

100.00%

学分比例(%

/

/

/

65%

35%

100.0%



(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积极尝试、大胆实施,取得较好成绩。

1.构建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

3 物联网工程专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一览表

课程类别

具体课程

最低修读创新创业学分

专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A、大学生就业指导A

3学分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物联网产品设计与创新、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创业

2学分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4学分)、素质拓展课程(2学分)

6学分

合计

11学分

2.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允许学生以超出最低修读学分要求的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选修课程。

3.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有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教育领导小组,推动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规划、协调、组织与实施。多次聘请行业、企业工程师来院为学生做创新创业报告,分享学生、校友的优秀创新创业案例与成功经验,同时有效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的力量和积极性,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发展。通过不断理顺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关系,提高师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合力。通过培训和资格考试,赵春波老师和朱茜老师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指导教师。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与青软实训、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注重三创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加强“三创”教育载体建设。积极举办学科竞赛,注重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发挥高年级学生作用,“点、线、面”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工作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SRTP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教师积极吸收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加大实验室开放,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室)、科研平台作用,开设相关创新课程和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创新实践、创业训练的条件,获批设置滨州市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收部分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包括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2022-2023学年获得国家三等奖2项,省二等奖2项,省三等奖9项,省级优秀奖21项。具体获奖情况见表4

4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级别

等级

获奖者姓名

获奖

时间

基于老龄需求的睡眠质量智能监测分析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三等奖

王鑫磊

2023

基于老龄需求的睡眠质量智能监测分析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三等奖

张学斌

2023

基于老龄需求的睡眠质量智能监测分析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二等奖

王鑫磊

2023

基于老龄需求的睡眠质量智能监测分析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二等奖

张学斌

2023

山东省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网络安全赛道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曾松岱

2023

智能空气净化树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由舒琪

2023

变电站保护卫士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庞小龙

2023

变电站保护卫士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杜泽景

2023

变电站保护卫士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冯莉珺

2023

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农业识别机器人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孙文杰

2023

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农业识别机器人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吴俊晨

2023

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农业识别机器人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李佳丽

2023

Mindstream——一个分享知识与创意的博客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三等奖

裴昊

2023

机场候机智能点餐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刘玉

2023

机场候机智能点餐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彭亮

2023

机场候机智能点餐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王鹏

2023

户外广告牌匾安全监测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史宁宁

2023

户外广告牌匾安全监测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毕盛杰

2023

户外广告牌匾安全监测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侯雨丹

2023

医院门诊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晏露露

2023

医院门诊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史宁宁

2023

医院门诊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孙丽娜

2023

莓好生活”-智能化草莓种植机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白天祥

2023

莓好生活”-智能化草莓种植机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吴雨瑶

2023

莓好生活”-智能化草莓种植机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郝宇涵

2023

智慧校园楼宇“智安”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李春芳

2023

智慧校园楼宇“智安”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覃秋美

2023

智慧校园楼宇“智安”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李哲

2023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室内环境监测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李欣萌

2023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室内环境监测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郗宗亮

2023

防疲劳驾驶检测预警系统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王鑫磊

2023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郗宗亮

2023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李欣萌

2023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省级

优秀奖

王鑫磊

2023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重视对本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近四年共投入教学经费459552.9元,生均教学经费投入2755元,主要用于本专业的教学日常运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教学研讨、教学差旅、图书资料购置、学生活动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四年本专业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如表6所示。

6 近四年物联网工程专科专业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年度

专业教学经费总额(元)

生均教学经费投入(元)

2019

151488.16

2657.69

2020

96293.81

2553.68

2021

92845.53

2995.02

2022

118925.44

2831.56

四年共投入

459552.95

(二)教学设备

物联网工程专业有一个面积60.69m2的物联网工程实验室,面积133.73m2的物联网工程综合实训室,面积200m2的物联网创新实训平台(包括智慧农业、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机场4个实训平台),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软件技术实验室、传感器原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1200多万元。所属的计算机与通信实验教学中心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学生能够方便使用,利用率高。实验室开放时间长、覆盖面广,开放成果好。实验室列表如表6所示。

6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院系

专业

1

物联网工程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2

电子电路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3

传感器原理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4

微机原理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5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6

物联网综合实训室(I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7

物联网综合实训室(II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8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9

软件技术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10

通信原理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11

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12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13

微机原理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14

创新创业实训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15

人工智能实验室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16

云物联网创新教学支撑平台

437ccm·必赢国际

物联网工程

以下为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

物联网技术实验室



智慧机场实训室


智慧交通实训平台


智慧农业实训平台


智能家居实训平台


物联网综合实验箱


传感器原理实验柜


单片机原理开发板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


软件技术实验室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云物联网创新教学支撑平台


人工智能实验教学平台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与院系多措并举致力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1.加强教师队伍的措施

1)通过引入新进博士以及鼓励现有师资攻读博士学位,从而提升教师学历结构。截止目前共引进博士2人,自主培养博士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

2)通过课程组研讨、互相听课、教学督导等方式提升老师们的专业教学能力。

3)增强企业实践与工程技术研发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顶岗锻炼,以及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近4年来先后参与了10余项企业项目开发。

4)积极外出参加进修培训,近一年来有10余人次外出参加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实验教学等方面的培训和会议。

2.教师结构

物联网工程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8人;10人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取得博士学位教师2人,在读博士3人。师资队伍一览表如下:

7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自选图形 4年龄

职称

35岁以下

36-45

46岁以上

合计

正高级

0

0

0

0

副高级

0

2

2

4

中级

0

8

0

8

合计

0

10

2

12

3.教科研情况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师一直注重通过教科研来促进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近4年来共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滨州市市级科研项目4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横向项目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滨州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种子基金项目1项、滨州学院教研项目7项,教学获奖4人次,其中有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3年新增立项项目,1项横向课题超过150万。

(四)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物联网工程专业一贯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合适的基地建设方式,为学生各种实习实训提供支持和保障。

先后建设了山东省物联协会、济南达内软件有限公司等10家实习基地。其中武汉威士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为2022年新增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有物联网企业、软件和物联网教育培训企业等,能够很好的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

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生的认识学习、毕业实习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解决的问题、常用开发技术、企业用人需求等,树立和坚定了学生们的专业认同感,明确了学习方向。通过毕业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信息化建设情况

1.滨州学院主要教学网站、平台包括:

1)教务管理系统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和学分制改革需要,学校购买了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并投入运行。该系统是以学校校园网为基础,服务于全校师生的办公、教学与学习。


2 滨州学院综合教务系统


2)尔雅通识课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为加强通识教育和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校引进了尔雅通识课程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3 尔雅通识课程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3)图书馆网站

我们图书馆纸质图书187万册,电子图书124.63万册,。近几年来,图书馆电子文献建设进展迅速,拥有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博硕论文、读秀学术搜索、AIAA航空航天、SpringerLink外文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等12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图书馆网站包含馆藏检索、电子资源、读者服务等模块。学生在校内可以免费下载各类电子文献,方便学生学习。图书馆网址:tsg.bzu.edu.cn


4 滨州学院图书馆网站

4CG辅助教学平台

通过CG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上面发布作业和批发,学生可以在线练习和完成作业,提高了作业的实时性。

4  CG教学平台

5)课堂派在线教学

通过利用课堂派在线教学,很好的提升了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并有效加强了课堂管理。主要体现在:颠覆乏味的PPT授课,与课堂互动无缝融合;老师随时在PPT中插入互动试题,讨论题目;将学生“听课”与“参与互动”两种状态无缝融合;大屏幕实时统计学生参与互动的数据;弹幕与抢答,让学生参与度和兴趣度大幅提高;1分钟完成考勤,GPS辅助定位。

5课堂派

6EduCoder线上教学平台

 EduCoder(头歌)是一个通用开发和实践平台,致力于用实践改变教育进步、用智能激发产业创新,用高质量实践内容和智能化实践手段,为高校和企业赋能。目前,头歌拥有实践服务、教学服务、开发服务、竞赛服务等类线上服务体系,为实验、作业、课堂、课程、考试、毕设、专业认证、竞赛、开发、研讨等20多种应用场景提供全链条服务。

6 EduCoder线上教学平台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本专业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航空内涵建设和“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注重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遵循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借鉴国际工程教育OBE先进理念,针对IT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中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构筑人才课程体系。经过与多家企业合作,逐渐形成了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为毕业生快速走向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2.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深入挖掘每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和结合点,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初步形成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3.加强专业认同教育,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多年来坚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建有完善的毕业生跟踪机制和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了“毕业生-在校生网络交流平台”,在校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络上与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交流,通过毕业生的切身体会、工作经验和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在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提高对专业的理解与认同;将新生专业教育嵌入到“大学新生研讨课”等课程中,通过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工程师等人员从不同角度的讲座讲述专业的发展前景、逐步引导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同;多年来形成的全方位、立体式、多方参与的专业认同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学习兴趣,塑造了本专业优质的学风。

4.多措并举,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性强、服务性强、知识更新快、社会需求大等特点,在学生培养上,通过实施创新学分、实施过程考核和提高平时成绩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外提供科技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等能力。逐渐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支撑、科技活动为拓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5.重视与企业联合开发,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注重与校企合作研发,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研发,一方面能够提高师生实践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提炼更多的贴近实际的项目案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近四年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了10余项校企合作研发项目,开发过程中用到嵌入式、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物联网知识和技术,较好的提升了师生专业水平。主要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如下图7所示。

7近四年校企合作研发项目

培养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升学和就业工作,注重加强学生升学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社会广泛赞誉与认可。同时,注重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广开就业信息发布的途径,全力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多种形式的毕业生推介活动协助学生就业。

1.毕业生就业率

2023年,物联网工程专业共有毕业生44人,授予学位44人,协议就业8人,签订劳动合同就业13人,其他就业2人,待就业11升学10。本专业2023届学生就业率为75%。

2.就业专业相关度

学院高度关注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和校友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查。依据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所做的《滨州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滨州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率、月收入、满意度、读研率等方面指标均列各专业前茅,并不同程度的高于非211高校同类专业的平均值。其中,就业率为平均值的104.9%,月收入为平均值的128%,读研率为同类专业平均值的2倍以上。

3.毕业生发展情况

从毕业生就业跟踪数据来看,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较好,第三方数据显示,近几年学生的现状满意度超过70%,职业期待度超过70%。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在信息技术行业,单位主要为软件开发企业,岗位主要为计算机程序员。综合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城市看,从原来的分散,趋于向大城市和山东省内城市,学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越来越高。

4.就业单位满意率

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与反馈。采取向学生就业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理论水平、外语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敬业精神、组织纪律性等方面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以期更好的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近三年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水平、工作绩效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通过承办毕业生招聘会、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等途径,采取问卷调查或者现场走访的形式,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评价。从近三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教师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认可度较高。

6.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学校不断提升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大批优质生源,2023年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源质量稳中有升。2023年物联网工程专业高考招生计划数40人,录取42人,报到42人,报到率100%

毕业生就业创业

1.鼓励学生就业创业举措

在多年的就业工作中,健全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机构建设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了学校就业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系(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校、系(院)学生会就业创业部、班级就业委员五个层次的就业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党委行政主导,主管部门统筹,院系工作为主,全校上下参与”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为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滨州学院多措并举,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具体措施如下:

1)每年多次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以及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要点,提出总体要求和具体工作目标;

2)健全制度,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监督考核,先后出台了《滨州学院关于加强就业工作的意见》、《滨州学院就业工作考核评估细则》等文件,实施副科以上干部、副高以上教师帮助困难学生联系就业岗位制度、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和系(院)就业工作每周一上报、每周一通报制度;

3)加大投入,为就业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4)加强职业辅导教研室建设,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5)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入伍预征等;

6)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组织毕业生参加校内外招聘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以“滨州学院服务滨州科学发展”为契机,加强与地方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对接,开展多方面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在学生创业方面,20129月印发《滨州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主要措施有:

1)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实训),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在校大学生传授创业经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

2)全面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大贷款支持力度。

3)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导师制度,组织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导师团、专家志愿团等,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信息、个性化辅导等服务;开展创业帮扶活动,建立创业高校毕业生俱乐部、创业高校毕业生联谊会等创业交流平台。

4)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孵化服务。每个县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1处。滨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开始筹建,2015年春天开始运营,已有多名学生入驻创业,而且大部分创业者都实现了盈利。

2.2022毕业生创业情况

因本专业应用型强、发展前景好,但是受疫情情绪,学生就业有所下降,2022届毕业生没有自主创业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1.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推广应用,随着各行各业智慧程度的提升(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逐步稳定增加。经向物联网相关行业的企业调研,企业也认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甚至供不应求。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2.专业发展趋势

一方面,随着物联网的越来越广的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另一方面,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为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和课程标准中,应适当增加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未来发展。

滨州学院作为黄河三角洲上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处于“黄蓝两区”交汇点,区域优势明显,理应有所担当。在此背景下,滨州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紧紧围绕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大力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必能促进本专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存在问题

经过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

1)航空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执行不够深入。

2)课程建设仍需向OBE靠拢。

3)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4)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不甚合理,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教师偏少;

2.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优化培养定位,使办学特色更鲜明。适应国家航空和新工科领域发展,增设计算机视觉基础、图像识别及其机场应用等航空课程模块,强化航空信息师资、设备等建设,将培养定位向航空信息领域调整,形成在航空信息领域的办学优势。积极与航空相关企业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引导和鼓励教师从事航空方面的科学教学研究并积极申报课题,继续增加航空类教学案例。

2)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以《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一流本科课程为引领,按照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完善前期已建在线课程,力争建成1-2门国家级、3-5门省级优质线上线下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推进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全面实施学业导师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分类发展和全面发展。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监控、评价与反馈指导。完善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机制,创建一种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新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视与企业联合开发。推进校企合作上水平、上层次,积累提炼更多的贴近实际的项目案例。

4)培养引进结合,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引进10名博士、2名高层次人才、3人在职取得博士学位,改善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通过校企合作、顶岗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派出教师到航空类高校和企业进修,打造航空信息教学团队。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437ccm·必赢国际(中国)官方网站-BWIN SPORTS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邮编:256600 电话:0543-31900